朱右
朱右[公元一三一四年至一三七六年]字伯贤,(一字序贤)自号邹阳子,临海人。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,卒于明太祖洪武九年,年六十三岁。 朱右将唐代韩愈、柳宗元,宋代欧阳修、曾巩、王安石和“三苏”(苏洵、苏轼、苏辙)的优秀散文编为《六先生文集》16卷。明中叶,唐宋派学者茅坤承朱右之说,增编文章,将“三苏”分开,重编《八先生文集》和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144卷,作为学习古文的范例。“唐宋八大家”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此确立。

朱右(13141376),字伯贤(一字序贤),自号邹阳子,临海章安(今属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)人。


少时师从黄岩陈德永、乐清李孝光。元至元初(1316),游学金陵,经南台御史赵承禧荐举,任慈溪教授,不久辞归。至正中,徙居上虞县五夫镇,任绍兴、萧山教授和萧山主簿。方国珍任江浙行省平章,升朱右为行省照磨,左右司都事,员外郎。明洪武三年(1370),史馆总裁荐朱右等纂修《元史》。六年,受聘编《大明日历》、《洪武正韵》。书成,授翰林编修。洪武八年(1375),任晋王府右长史。著有《白云稿》、《春秋类编》、《秦汉文衡》、《元史补遗》、《性理本源》。 


朱右将唐代韩愈柳宗元,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“三苏”(苏洵苏轼苏辙)的优秀散文编为《六先生文集》16卷。明中叶,唐宋派学者茅坤承朱右之说,增编文章,将“三苏”分开,重编《八先生文集》和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144卷,作为学习古文的范例。“唐宋八大家”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此确立。


生平


元末从陈叔夏、林景和游,又受文法于李孝光。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,调萧山,擢主簿。至正二十年(1360)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,转员外郎。明洪武三年(1370)春,用荐召至京预修元史,竣事后以病辞归,蒙赐金帛。六年,宋濂举右有良才,入史馆纂修日历,授翰林国史编修官。次年,奏上《皇明宝训》五卷。朱元璋驾至翰林院,朱右应制赋檐雀春声诗,得赐春衣、罗、绢、布等。朱元璋并要朱右为皇子晋王朱棡讲书。同年十一月,奉敕与诸儒考正韵书,十二月考古丧礼。八年正月考历代后妃仪卫车从、时礼,授晋王府长史,又奉命同宋濂定议王国礼乐。九年卒。


主要著作


朱右体貌端雅,在翰林时,每以辞章献,奏对精密,顾盼有威仪,朱元璋甚重之,每称以“老朱”。志行高洁,急于义,安贫乐道。为文以唐宋为宗,当选韩、柳、欧、曾、王、三苏为《六先生文集》,是为首选“唐宋八大家”之学者。著有《春秋类编》、《秦汉文衡》、《三史钩元》、《书集传发挥》、《纲领始末》等等,诗文集《白云稿》五卷选入《四库全书》。